2017年3月3日楼宇烈教授,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(1985年9月起);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(1985年12月起);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;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(1989年12月起)坐客李唐北京画室云莲堂,为李唐老师创作的长卷《五百罗汉图》《百美图》题跋增晖。
五百罗汉图(题辞)
罗汉崇拜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。“罗汉”(全称阿罗汉)是原始佛教那些亲聆佛陀说法,而证得“(有余)涅盘”者的称号。大乘佛教兴起后,倡导奉行“自觉觉他,自度度他”,“普度众生”的菩萨道,从而认为“罗汉”仅为“自觉自度”的“自了汉”,不够究竟的小乘佛法,带有明显的某种贬低色彩。然而,在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《妙法莲花经》中却提出“会三归一”的观点,认为无论是“声闻乘”之“阿罗汉”果、“缘觉乘”之“辟支佛(独觉)”果,还是“菩萨乘”之“菩萨”果,最终都会归于“一佛乘”,即成就为“佛”果。由此,也就是还生活在世间的,了断了尘世烦恼的,确立了清净梵行的,看破了生死的,不再受后有(来生)的觉悟者——“佛”。
于是,在中国佛教文化中,信众们就根据一些佛经中对“罗汉”的推崇,特别是对“罗汉”各种神通的描述等等,结合本土民间信仰,逐步出现了对“罗汉”的崇拜。且通过图画、刻石、塑像、赞颂、小说、评书、戏曲等艺术形式,广为传播,形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的一个亮丽特色。在这些艺术作品中,所出现的“罗汉”数量,也在不断地增长,从四大罗汉到十六罗汉、十八罗汉,最终到了五百罗汉,以与相传中的佛陀有五百弟子之数相合;而其描写的“罗汉”形象,也越来越多样化、本土化、生活化。使人们从姿态各别、神情各异的“罗汉”形象中,去体悟人生,觉悟人生。
在历代罗汉图的画作中,明吴彬的五百罗汉图具有深远的影响。十多年前李唐先生见到吴彬绘五百罗汉图蓝本一册后,心生欢喜,又查阅各方资料,发现自吴彬后,少有人再画五百罗汉图,随即生起创作一副五百罗汉图的心愿。之后,李唐先生化了三年时间,以其对佛教艺术的理解和对当代工笔画技法的运用,绘制出这幅把传统和现代技法和谐结合,精细入微、赏心悦目的,充分体现了现时代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五百罗汉图。其志可嘉,其艺可赞,其画可赏,其图可传。
丁酉春 古越剡人楼宇烈 时年八十又四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